千虹醫藥網9月14日訊 近日,互聯網醫美平臺悅美宣布完成8000萬元C輪融資,成為繼新氧、更美之后又一家完成C輪融資的創業公司。至此,互聯網醫美市場第一梯隊格局初現。
互聯網醫美是伴隨著移動市場的繁榮而興起的。參照國內知名獨立第三方數據服務提供商TalkingData發布的《2014移動互聯網數據報告》,2014年,我國移動智能終端用戶規模達10.6億。移動網民數量的劇增促使互聯網醫美平臺加快終端市場的布局。
實際上,真正驅動互聯網醫美興起的,是其對傳統醫美行業信息不對稱難題的破解。過去,醫美的潛在人群需要在以競價排名為主導的海量廣告中搜尋信息,而且市面上也沒有針對醫美機構的成熟靠譜的評價體系。互聯網醫美出現后,直面行業體系混亂、信任度低、價格不透明和營銷費用高等痛點,各種維度搭建交流平臺,以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。
資本入局
由于互聯網醫美變革了醫美行業傳統的營銷方式,一時間創業者與各路資本紛紛摩拳擦掌,尋找入局機會。據健康界不完全統計,目前市面上共有58家互聯網醫美創業公司,其中成立于2013-2015年間的有48家,僅2014年成立的公司就占1/3。
2014年是資本大量布局互聯網醫美的開端,包括紅杉資本、經緯資本、IDG、賽富投資等紛紛進場。健康界梳理發現,新氧和更美的融資,經緯中國都有參與,其中更美在A輪之后紅杉資本開始跟進。
新氧和更美的早期切入和運作方式十分類似。選擇兩家競爭性創業公司同時注資,經緯中國無疑有著自己的投資邏輯。畢竟資本方促使相似的創業公司走上合并道路,在創投圈已屢見不鮮。
一番跑馬圈地過后,大浪淘沙的時期來臨。目前,互聯網醫美行業巨頭初現。據健康界不完全統計,融資在A輪以上的公司有8家,更多的創業公司仍停留在早期的種子輪和天使輪階段。其中,完成C輪融資的僅有三家,分別是新氧、更美和悅美。在融資總額方面,這三家公司也遙遙領先。
(A輪及以后的創業公司。數據來自媒體報道等公開渠道。)
模式趨同
大部分創業公司停滯在天使輪的背后,是商業模式的趨同。
早期的互聯網醫美平臺發展一般有兩種方式:一種是線下轉至線上,例如悅美;另一種是線上轉至線下,例如新氧和更美。悅美早期專注于收集線下的整形機構數據(包括醫生信息、醫生案例、整形價格等),分類整理建立線下信息后,再引流用戶進入平臺。而新氧和更美則是先運營社區,積累用戶經驗,建立粘性后才開始整合線下醫美機構資源。
目前,大多的互聯網醫美公司都是通過UGC(用戶生產內容)或者PGC(專業生產內容)形式,讓用戶從線上獲取醫美機構、醫生信息并做出消費決策。完成消費體驗后,這些互聯網醫美公司再鼓勵用戶把體驗分享到平臺。從獲取信息到后續服務,整個消費流程均可在平臺完成。
隨著互聯網醫美創業者的涌入,市場同質化的傾向正在加劇。互聯網醫美接下來要做的,是在有限的線下醫療資源中搶食蛋糕。
各家醫美平臺紛紛以“醫生資源”為賣點,爭取更多的優秀醫生、醫療機構入駐。不過,優質資源有限,醫生數量、用戶數量和渠道并不成正比。在激烈的競爭下,為了獲得優質的醫生資源,一部分創業公司逐步向線下拓展,簽約優秀醫師,通過興建實體診所來探索更多可能。
下半場競爭
互聯網醫美的下半場該怎么走?每家公司都在探索。
新氧、更美、悅美三家都提出了興建線下實體店的計劃。新氧計劃在未來5年內布局200家醫美云診所;更美正嘗試過渡轉型為醫美空中醫院,并在全國簽約7家診所、50位醫生,三方按比例分成;而悅美則是選擇線下自建自營,在北京打造線下醫療美容門診部悅美好醫。
2016年成立的悅美好醫宣稱,營業六個月后即達到盈虧平衡,未來將復制該模式,擴大線下布局,開設更多線下美容門診。通過醫美門診,悅美將實現消費者從體驗到評價的線上線下完整閉環。
輕資產的互聯網醫美都打算“負重前行”么?更美創始人劉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不會過度介入線下診所的實際運營。作為第三方平臺,更美不希望收購或自建過多診所,破壞平臺公平性,成為線下機構的直接競爭者。
據了解,更美正探索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用戶需求。日前,在億歐“破壁峰會”上,劉迪表示,未來將利用公司后臺積累的海量數據,幫助用戶提供一整套消費決策。此外,互聯網醫美平臺還可以梳理市場投放渠道,幫助醫美機構降低獲客成本。“醫美機構在新氧平臺上,比從百度獲取用戶的成本降低9成。”新氧創始人金星同樣表示。
德勤咨詢發布中國醫療美容市場相關報告指出,中國醫美市場2017年規模預計達到1760億人民幣,2020年達到4640億人民幣,年均復合增長40%。但據統計,在整個醫美行業的總市場交易份額里,互聯網醫美僅占到行業總量的1%左右。對比國內醫美市場,互聯網醫美平臺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。
下半場競爭已經開始。悅美方面向媒體透露,其財務數據增長良好且已符合IPO標準,會根據市場條件推動在國內的上市進程。互聯網醫美市場何時跑出獨角獸,仍需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