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虹醫藥網9月18日訊 2015年底,在人社部發文要求各地取消醫保定點藥店行政審批制后,各地醫保藥店陸續開始實行協議制,至今已過去一年多,各地醫保店數量增加不少,最近個別地方更是出現井噴現象。
截至6月,南京自2016年以來新增近700家醫保定點藥店,相當于過去15年的醫保門店數量的總和;北京醫保藥店也迎來首次擴容,8月25日,北京對2017年新增的173家(第一批)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名單進行公示,如無意外,這都將成為定點醫保藥店;安徽、江蘇、青島、重慶、上海等地的醫保店也是穩中有升。
醫保定點藥店大規模擴容顯然在意料之中,而對它們的監管趨嚴也在情理之中,大批的新增醫保店,勢必使得市場競爭更為殘酷,醫保店的優勢也不可能像以前那般明顯,而各地區實行醫保定點協議制的情況又不盡相同,醫保藥店擴容是否會導致市場的變局目前亦難下定論。其中種種,吸引了業界的廣泛關注。
寬進嚴管,醫保店擴容大爆發
去年南京取消醫保定點行政審批后,只要滿足“開店半年,面積超過100平方米,無違規記錄”的要求,藥店就可以申請醫保定點資質。因此新增了500多家醫保定點零售藥店,今年上半年又新增140余家。
相比南京的增量之大,號稱最難撬開的北京市場,醫保店也放開了,更可見政策之寬。目前,北京共有定點醫保藥店88家,截至去年底,北京共有藥店5136家,平均每萬人擁有藥店2.5家。以此計算,北京的零售藥店中擁有醫保定點資格的占比僅為2%左右。此次新增173家定點藥店,擴容接近兩倍。
業內認為,實施審批制度時,醫保定點藥店審批無規律可尋,實行協議制以后,很多地區不再限制醫保定點藥店的名額,一年固定兩次集中受理藥店遞交的申請材料,只要符合條件便可簽約成為醫保定點藥店。
不過,隨著醫保定點藥店的增多,社保局監管難度也相應加大。盡管如此,近幾個月還是頻頻爆出各地嚴查醫保定點藥店的消息。如吉林、貴州、福建三省超百家醫保定點藥店被查,或被取消定點資格,或被要求停網整頓,或被要求限期整改。
南京實行協議管理后,醫保定點管理部門從原來的重準入轉向重管理,專門成立了一個監督管理科,對定點醫藥機構的服務情況進行跟蹤評價。對于違規單位,實行嚴格的退出機制。
浙江紹興市為有效實行監管,出臺37條評分制,成立專家庫,根據藥店提交的材料、藥店現場檢查情況對藥店進行評分,如果被扣掉12分便取消醫保定點資格,兩年內不允許再申請。
安徽合肥如果查到藥店有違規刷醫保卡的行為,第一次罰幾萬元,第二次停刷醫保卡半年至一年,第三次永遠取消該店的醫保定點藥店申請資格,而且連鎖藥店中一家藥店違規,該連鎖的其他醫保定點藥店全部停刷。
大部分的連鎖藥店人士表示,醫保定點藥店數量增加后,市場競爭會不斷加劇,不僅會使原有醫保店客流下降,新增醫保店銷售增速也將大打折扣,加上監管部門對醫保店管理的加強與嚴查,醫保店已經沒有以前那么“吃香”了。
競爭加劇,醫保店價值撲朔迷離
年初,先聲再康在南京已經新增60多家醫保店,很快又將增加20多家,先聲再康現在南京有180家門店,其中170多家是醫保店。事實上,如今南京的非醫保店越來越少,大多數連鎖藥店的醫保店占比已高達90%,一般只有新開店和不符合面積要求的老店是非醫保定點店。
此前,先聲再康和益豐在南京的門店數差不多,前者醫保店數量多于后者,如果說以前先聲再康還有一定的優勢,那么實行協議制后,情況已變得不一樣。據了解,南京新醫保店的醫保銷售增長已經沒有以前那么顯著了,以前藥店申請醫保定點后,銷售翻倍增長,現在同比增加50%已經算是奇跡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一旦選擇成為協議管理的醫保店,就必須標準化、規范化經營,一些藥店的個性化服務或許要舍棄。未來醫保店還是那么有價值嗎?不難想象,像南京市場這樣一下子涌進幾百家新增的醫保藥店,客流分散是必然,即使是老的醫保藥店,也要承受不小的沖擊。
可見,協議制雖已出現效果,但帶來的問題也不會少,各地醫保藥店被查被罰的現象屢見不鮮,未來只怕會有增無減。顯然,要真正實現醫保定點藥店的價值并充分發揮其社會作用,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北京就是典型的例子,雖然醫保定點有突破了,但是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,一些配套政策尚未完善。當地連鎖也很無奈:加入醫保定點后,是否會對藥店的經營范圍有限定?在藥店買藥能否實時結算?醫保和藥店之間又該如何結算?
一系列的問題還懸在空中,之所以出現這種疑慮,是因為一直以來,北京的醫保藥店相比非醫保店確實不具有優勢,醫保報銷的貢獻非常少,這也是為什么北京的外來連鎖如此之少的原因之一。照如此說法,關于北京市場將進一步擴容的預測,恐怕還是難以實現。
而對于北京的連鎖來說,當前除了申報醫保定點之外,倒是更希望政府能夠盡快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,使醫保藥店能夠名副其實,真正發揮作用。